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 显示地图

乡镇党建:渤海路办事处|海河路办事处|东杨路办事处

英模人物朱自谨

时间:2014-06-05  点击次数:

   英模人物姚步霄

  傅玉秀

  姚步霄于1937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爱国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延(津)、浚(县)、汲(县)、淇(县)边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任延浚汲淇四县边区抗日行政办事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鲁豫,第二随军办事处主任,冀鲁豫四分区战勤副司令等职,动员人民踊跃支前,为解放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献身教育事业,为培养水利人才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探求救国真理

  姚步霄,原名姚升云,字步霄。1908年4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浚县淇门村的一个亦农亦商的富裕家庭。

  淇门村,地处淇河与卫河交界处,是个水路码头,交通便利,姚家上几代人都较富裕。祖父姚培,喜好武功,广交朋友,不善理财,家境渐渐败落,经济拮据。父亲姚文林,14岁便挑起家庭重担,勤俭持家,艰苦度日,农忙耕种,农闲经商。母亲是家庭妇女,勤劳、善良、俭朴、善理家务。于是家境又逐渐好转,除还清债务以外,还能供子女读书。

  姚步霄弟兄六个,他排行第三。大哥姚虞卿(升恺),二哥姚江冷(升瀛),自幼在本村上学,功课很好。姚步霄幼时,母亲叫他学种地,安心务农,长大后开粉坊营生。然而,他很想读书识字,常在两个哥哥下学以后,跟他们学习,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1918年,姚步霄10岁,求学心情愈加迫切,一再恳求,才由祖母作主将他送到淇门小学。他入学后尊重教师,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正直豪爽,反对学校那些陈规陋俗和禁锢学生思想的封建式教育方法,因而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小伙伴们的拥戴。

  姚步霄幼年,正是封建割剧、军阀混战争雄的时代,四分五裂的局面错综复杂,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家乡农民的悲惨境遇无限同情,在心目中早早就扎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根基。

  1922年,姚步霄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卫辉省立第五师范。那时候,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启示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先生赋予“三民主义”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内容。改组了国民党,并发表了北上宣言和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在新的政治空气的鼓荡下,姚步霄的两个哥哥先后参加了国民党,二哥姚升瀛,由开封留美预备学校赴广州黄埔军校四期炮兵科学习,姚步霄也开始关注国家大事。

  “五卅”惨案后,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共产党在群众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进步书刊及有关共产党的传说也在校中流传。对于反帝、反封、反军阀的口号,姚步霄听着顺耳,心里赞成。共产党和进步团体领导的集会、游行和罢课斗争,他都积极地参加和响应。

  1927年9月,姚步霄师范毕业,遂到五师附小任教。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的活动转入了极其秘密的状态。姚步霄对共产党的一点初步了解和认识,又为白色恐怖的笼罩而处于迷茫之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中国日益加深了殖民地化的程度,国民党内部腐化堕落,对参与爱国活动的革命人士,大肆抓捕和屠杀。严酷的现实使姚步霄看到,“国民党内部尚无民主,黎民百姓还有何幻想?三民主义的所谓民主是无人问津了,所谓民权更是骗人的空谈!”他对青年教师李杰三说:“国民党成什么革命党了,和军阀一个样!”从此,他倾注全部心血,致力于教育事业,盼望着培养出一代有志于国计民主的优秀人才。

  1930年,姚步霄到浚县一完小暨师范任校长。为求得教师的合法权益,他联合教育界有识之士同反动当局作斗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各地学生纷纷请愿示威,捣毁国民党的地方党部和政府。这时,姚步霄任汤阴师范学校教育主任,他以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多次在县城组织集会、游行,并将从各商行搜出的日货,搬到大街上焚毁。他的爱国行动惹起了国民党县党部的不满,1932年6月,他被教育当局勒令辞职。姚步霄满腔愤慨,离开汤阴。他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传播革命思想

  1934年8月,姚步霄辗转到焦作扶轮小学任教,并在太行中学兼课。这时,领导着焦作、武涉、修武一带共产党的工作的程明升、韩秩吾已在学校开始了秘密活动。姚步霄在这里获得了接触党组织的机会,看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高风亮节,从而确定了自己前进的路标。他作风严谨,朴素大方,谈吐风雅,讲课效果好,颇受学生欢迎。他以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同学们。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全班40多人,后来参加革命的就有10余人。

  1936年1月,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焦作扶轮学校建立起基层组织,当时几个流亡关内的东北进步学生在焦作扶轮学校任教。《放下你的鞭子》、《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等抗日歌曲在校中流行。师生中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学校及各班都成立了学生自治会。作为六年级班主任的姚步霄,对自治会的工作非常支持。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家里或邀学生到他家集会,共同研讨社会科学和时事政治。他经常把进步书籍介绍给学生看,有公开出版的鲁迅、邹韬奋的作品,还有不公开的毛边书(只装订不裁边),如《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内容都是写东北沦陷后人民的灾难和日军暴行的。在共产党组织的引导和姚步霄进步教师的辛勤教育培养下,学生们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爱国主义观念空前加强,全校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师生们纷纷要求走出校门,奔赴战场,为解救民族危机贡献力量。1937年4月,姚步霄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此,他更积极地领导学生画宣传画、讲演、口头宣传等,进行抗日工作。在工作中,他不断得到共产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逐步认识了整个社会的现状,明白了仅仅对当局和现实不满,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正确领导广大群众艰苦奋斗,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抗日高潮。姚步霄随同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程明升、韩秩吾等同志,根据中共《抗战救国十大纲领》及时把学校教育纳入抗战救国的轨道。增投了政治常识、军事等课程,同时将教职员分为两班。一个班在学校上课,课程是抗日需要的教材,学生班级也改成队的形式,以随时适应战争;一个班出外活动,作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姚步霄被分到出外的一班。他和韩秩吾等一起,经常与扶轮学校的进步师生秘密集会,酝酿抗日斗争。他们通过统战关系,从国民党十三军争取到一部分给养,为开展抗日战争作物资准备。在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中,姚步霄的政治觉悟得到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亦随之增强。1937年11月3日,经杨乃峰、刘云生介绍,姚步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战斗生涯。不久,他参加了学校党组织开办的党员训练班,满怀革命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结业后,他受组织上派遣,回到家乡淇门,开辟浚县、汲县、淇县一带的抗日工作。

  组织农民斗争

  淇门位于延、浚、汲、淇四县交界处,有五六百户人家。姚步霄回村后,为掩护身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就约合了李俊峰等十几名知识分子。创办了淇门临时小学。他担任校长,李俊峰为教务主任。他的党组织关系仍在焦作,经常去焦作汇报工作,接受指示。他还从焦作带来进步书籍,如《毛泽东自传》、《二万五千里长征》、《苏联革命故事》等,让学生学习。课堂的用的教材是抗日救亡小学课本,内容有:“火!火!日本鬼子放的火!血!血!日本鬼子杀人流的血!......”他们白天领学生读书,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夜间举办民众夜校,吸收学员200余人。、其目的是聚集力量,准备成立抗日武装。

  这一年麦旱秋淹,两季无收,至春节前,群众已无粮下锅。姚步霄出面领导群众均粮,动员富户拿出粮食,分给贫苦农民,他们首先从淇门开始,附近村庄也接着行动,使农民群众得以暂度年关。不久,日军占领淇县,浚县国民党县长逃之夭夭。县党部书记王振岩要将新镇集所存仓谷分散给地主,民团县队也要分领预支薪饷。姚步霄听到消息非常气愤,于1938年2月25日组织淇门周围各村的群众到新镇谷仓抢粮。姚步霄义正词严地提出:仓谷应放赈济民。王震岩不答应,并调500名民团武装前来镇压。姚步霄临危不惧,走到街上,向士兵陈述大义,说:“仓谷是穷人用血汗换来的,灾荒年应赈济穷人度荒,而不应该分给地主。民团维持地方给富人看家,就该富人出钱发饷。”“大家都是穷家子弟,难道甘心去阻止家里人和亲友来取自己应吃的谷子吗?”“如今国难当头,我们不去打日本,而忍心将枪口对准自己的乡亲吗?”士兵们感动了,惭愧了,纷纷放下枪向姚步霄立正敬礼。王震岩见大势已去,被迫答应放赈500石。斗争初步胜利,给群众极大的鼓舞,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麦子尚未收割,联保处就召集群众摊粮派捐。贫苦农民耕地极少,再拿粮捐,所剩无几,群众议论纷纷,怨声载道。趁此机会,姚步霄便在村中发动群众,贴标语,散传单,结队示威,提出“根据土地多少,按等级交纳捐项。”这个办法,维护了贫苦农民的利益,得到村中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群众都高兴地称他为“穷人头儿”。

  1938年春,豫北沦陷,焦作扶轮学校师生随道清支队上了太行山。姚步霄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将民众夜校的学员与周围村庄的进步群众组织起来一、二百人,在卫河沿岸截获奸商往新乡贩运粮食资助敌人的船只和车辆,将粮食分给农民。不久,因经验不足,缺乏训练,这支组织起来的队伍被日军冲垮。

  4月间,土匪扈全禄打出了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司令的旗号,设司令部于卫贤镇。并派赵立贤、赵耀东与姚步霄接洽,提出愿骋姚为政训处主任。姚步霄想,他们大部是迫于生计、挺而走险的人,能将其引导到抗日阵线上来,群众是拥护的。因此,他接受了骋请。姚步霄到职后,提出了以“打倒侵略我们的日本军”作为部队的行动纲领,号召民众团结一致抗战。在他的劝说下扈全禄接受了取消高利贷和以二两银起派征收的意见。后来扈全禄投靠日伪,姚步霄着力劝阻,陈述大义,因无效果,便离开了扈部。9月,共产党领导的漳南兵团,青年纵队执行肃清浚滑日伪的任务,将扈部包围于道口镇,姚步霄便将扈部作战布署,战略战术等情况,向部队作了汇报。漳南兵团及时将其大部歼灭。

  1939年初,共产党组织派往浚淇一带开辟工作的同志陆续到达,西自太行山,东至冀鲁豫都有一些同志来这里秘密活动。姚步霄都很快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协助他们搞宣传动员、发动群众。他还通过进步人士把《新华日报》的太行版,散发到各村,启发群众的抗日觉悟。在家乡一年多,他几经努力,组织队伍,均未成功。挫折和失败,使他体会到“有党的领导,便有光明大道,离开了党的领导,便两眼漆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苦斗。”

  建立民主政权

  1940年10月,中共冀鲁豫二地委根据敌进我进的方针,派李先贤来到淇门,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为迅速打开局面,地委介绍他找姚步霄协助工作。李先贤根据姚步霄独自坚持斗争的情况,报请地委批准,姚步霄于1940年10月3日重新入党。姚步霄好似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革命热情更高,干劲更足了,他们2人进行了分工。姚步霄继续利用合法身份宣传抗日救国,联络开明士绅,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李先贤侧重于发展党组织,扩大党的力量,组织抗日武装。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延、浚、汲、淇四县边区的抗日工作得到很大进展,人民群众抗日情绪日益高涨。1943年6月,冀鲁豫四分区部队追击伪六军,挺进四县边区。灾难深重的四县边区人民渴望解放,纷纷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为满足人民要求,四地委决定建立中共四县边区工作委员会,并建立县一级行政机构。10月12日,延、浚、汲、淇四县边区抗日行政办事 处在延津县原屯正式成立,姚步霄任主任。

  办事处成立后,姚步霄协同李先贤,首先抓了武装斗争和人民武装的建立工作。为了狠狠打击日、伪、顽、会、匪的嚣张气焰,1943年8、9月间,办事处配合四分区武装发起了卫南战役,并分别消灭了盘踞瓦岗、耿庄、范庄、孟庄的伪军。1944年3月30日又打沙店,消灭了伪二十四路二十三师董风海部,将起义的刘尚德,苗清华部整编为四县边区武装--四县边区抗日游击大队,并建立了共产党支部。这支武装在姚步霄和李先贤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牵制了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的扫荡和袭扰。在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协助和支持中共冀鲁豫四地委在四县边区建立了地下交通线。在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的保护下,这条交通线安全护送过杨得志、罗荣恒、腾代远、陈毅、杨勇等2000余名党政军干部和许多文件、物资,在革命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巩固和建设根据地十分有利。因此四县边办事处由姚步霄主持,多次召开开明士绅座谈会,讲述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胜利消息,贯彻民主政府关于夏秋两季征收爱国公粮的政策,并组织他们去根据地参观,从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心协力,支援抗战。在姚步霄和李先贤的领导下,办事处用各种方法向敌伪展开政治攻势,宣传形势,讲清前途,使其明白只有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才会有出路的道理。对抓到的敌伪人员,不打不骂,讲明政策,晓以大义,然后释放。同时,他们还多次深入到伪自卫团团长贾子和家做工作,从而促使贾团于1944年8月在黄塔起义。

  在改善民生方面,姚步霄领导办事处坚决执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建设抗日政权的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如在三区沙河村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和雇工《二五增资》,在运动中向地主进行说理斗争。在征粮工作中,实行“薄征”(累进税)和“简易合理负担”,贫农少拿,中农平拿,地主多拿,充分体现了“有钱出钱,有人出人,钱多多出,钱少少出,各尽其力,共同抗日”的方针。这对削弱地富的封建剥削,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发挥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仅1944年秋麦两季就征粮45万斤,为1945年的大反攻奠定了物资基础。有些村的中共党支部还组织了民兵,筹集了枪支,武装保卫抗日政权。三区很快成立起一个不脱产的民兵连。为打日本保家乡增添了新生力量。

  在坚持四县边区抗日工作的艰苦环境中,姚步霄一直和广大劳动农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在村头路口,或牛棚茅屋,他总是抓住一切时机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鼓励人民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不管是走到哪里,都和群众一起唱歌、谈天、商讨问题。他生活俭朴,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还通宵工作。他对下级和蔼可亲,同甘共苦,视若弟兄。那时,部队经常转移,每到一地,支床叠被铺草,他都亲自动手。有一次,他父亲来到驻地,因条件艰苦,吃饭也站着。父亲说:“就你没出息,当个芝麻大的官,连个小板凳都坐不上。老大、老二都是大官,到那都叫我老太爷,小车接小车送。”姚步霄说:“八路军讲究为国为民不为己,别看他们现在神气,将来都得我给他们搬梯子下楼。”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两个哥哥在其影响下,都参加起义,走上了革命道路。

  转战南北支援前线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全面内战。8月,国民党八十五军、新五军等数万人马向豫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广大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为保证主力部队有充分的人力和物力后备,遵照上级指示,冀鲁豫军区及时组织随军办事处和和战勤指挥部来领导大规模的战争勤务工作。姚步霄任冀鲁豫第二随军办事处主任。此后,他绝大部分时间从事解放战争的战勤支前工作,是冀鲁豫四分区战勤支前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11月,为粉碎国民党军向豫北平原的进攻,刘邓野战军在濮阳,滑县组织滑县战役,打破了蒋介石的“打通平汉线”的作战计划。后来,刘邓大军又纵横穿插,声东击西,避敌锋芒,攻其不备,围敌打援,连续歼敌4万5千余人,解放了豫北广大地区。出于战备和战役的需要,部队转移迅猛而频繁,对粮秣供应提出了高难度的要求--“需要量大,时间紧迫,任务必须保证完成。”为此,姚步霄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激励下,实行了有效的组织和领导。他带领运粮车队,踏泥泞,冒弹雨,跟随部队长途跋涉,不远千里,昼夜兼程打运动战,以保证部队供给。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大运动战,前进一千,后退八百,且是速进速退,忽前忽后,正向左呢,又向右,战勤供给,我曾作难地哭脸下泪。”由此可见条件的艰苦,姚步霄克服了这些困难,发动起成千上万的群众,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在他的带领下,家乡浚县的人民在支前中的贡献尤为突出。当时,浚县出的多是缧马快车,在前线服务的时间最长,受到上级表扬。冀鲁豫四分区军民把成千上万的粮秣、弹药运到前线,再将大批缴获物资和伤员运回后方,并参加破坏铁路,公路的活动,有力地保证了大兵团军事行动的实施,为赢得豫北战场的全面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7年7月,刘邓大军渡黄河南下,在全国转入大反攻阶段的新形势下,姚步霄调任高陵县副县长。冀鲁豫第二随军办事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8月,姚步霄一面带领人民克服种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一面进行整党建党和支援前线工作。他常常深入到群众中,号召人民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支援前线。为调动大家的支前积极性,姚步霄耐心细致地作群众工作,讲支前的道理。他告诉群众,只有先叫军队吃饱,前方打胜仗,前方群众才可安心生产,发家致富。在他的号召下,各区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仅1947年秋季,就超额完成粮食征收任务28万斤,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战争。

  由于姚步霄在支前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夕,组织上调他担任冀鲁豫四分区战勤副司令员,协助司令员李立格组织和领导全地区的战勤支前工作。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淮海战役。冀鲁豫四分区虽远离战场中心,全区人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支前。为保证大规模的战勤任务的胜利完成,各县都组织了战勤指挥部,由县长兼指挥长。副县长、税务局长、财政科长和仓库主任都是指挥部成员。不论是粮食的成色和包装,还是车辆、船只的征调和包运,以及所用的草扇、扛子、钩子等,姚步霄都作了具体明确的布置和细致的检查。在全区人民的努力下,1千万斤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过黄河,送到徐州前线。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于4月底经过豫北。大队未到,姚步霄已带领边区人民做好了后勤供应的准备工作。为五六十万人的队伍和七八万匹马建立了通过时所需的交通路标,以及渡河所用的船只。此外,对战士民工的住房、铺草、吃饭、喝水,以及欢迎队伍的排列位置和标语口号等等,他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大军到来之际,他亲自带领基层干部结合群众利益作宣传教育工作,组织人民群众质量担食壶浆,热烈欢迎东北人民解放军过境。

  在迎送东北人民解放军南下的同时,姚步霄又着手安阳、新乡两战役的战勤支前工作。军供任务又大增,仅四分区供应小米就达430余万斤,面粉104万斤其他柴、草、料、猪肉以及担架等,不计其数。姚步霄率领冀鲁豫四分区战勤指挥部的前方部指挥,为保证后勤供应任务的完成,他接连四五十天骑在马上跟随十四纵队辗转征战。他随时采取种种措施,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他还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冲越敌人的封锁线,奔走于前后方之间,了解战役进展情况,把握供给方向,带领群众同破坏运输的敌人周旋和作战,以保证群众和粮草的安全。在繁重而艰苦的运输途中,他几次晕倒,从战马上摔下来,又爬上去,凭着革命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硬挺过来。组织和领导几十万群众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艰巨的战勤供给任务,以充分的人力、物力后备,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献身教育事业

  1949年5月,安新战役结束,豫北广大地区相继解放。为了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因此,组织上派姚步霄来到濮阳专署革命干部学校、担任校长,开始了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又有斗争经验的革命后备军工作。他在学校亲自讲课,反复进行城市政策和政权纪律教育;强调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他要求来自各个方面的干部,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来搞好各行业的接管,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强调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注意在发展生产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1955年,姚步霄调到河南水利厅,负责筹建水利专科学校。在上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姚步霄和同志们在一无教师,二无校舍的情况下,面对一片空地,白手起家办校。为尽快出人材,他们就先在洛阳荣军学校借房子招生;没有教师,他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寻贤纳士;没有办公室,他就在自己家中办公。这样一边在洛阳招生上课,一边在郑州动工建校,两年后校舍建成后才搬回郑州。

  姚步霄身为校长,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食堂、教研室及教师住室,调查了解教职工及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同志们提出的有关教学和学校建设方面的意见,总是认真听取,亲笔记录。凡是学校能做的就立即去办,做不到的或一时难以做到的,他就向人们解释清楚。尽管他身患重病,生活却从不特殊。清晨,他和同学们一起跑步出操;吃饭,他和师生一样排队;晚上,他检查宿舍,给同学盖被;在建筑工地上,他和职工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在工作中,他正确贯彻执行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广泛地与教师、工程师交朋友,和他们足膝谈心,工作上支持,政治上关心。他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教职工不仅把他当作领导,而且把他当作良师益友,很喜欢和他接触。他精力充沛地忘我工作,在短短10年内,将水利学院办得生气勃勃,师资队伍逐渐壮大,图书资料达几十万册,仪器设备完整,在中南地区是一流的。就连郑州大学,郑州工学院的许多实验课也常到水利学校的实验室来上。他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抓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着重抓了科学实验,领导师生发明了土造水平仪,全国各地的同行和专业人员都慕名前来参观。

  姚步霄以极大的热情,勤勤恳恳地从事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培养出的千余名学员,分配到各地水利建设岗位上,深受地方欢迎。很多学员已成为水利战线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由于姚步霄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党组织关心他的健康,几次送他去干部疗养院休息。1965年,姚步霄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河南郑州,享年56岁。

  (原载《光辉的历程》)





上一篇:英模人物姚步霄

下一篇:返回列表